30724_4266892

主题:股票型分级基金的发展历程、产品设计和投资策略

嘉宾:郑志勇

主办:统计之都

场地:中国人民大学

组织:蔡占锐、冯璟烁、张心雨、闫晗、邓一硕

纪要:冯璟烁

2015年3月15日,第26期沙龙(北京站)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嘉宾郑志勇先生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大家交流分享了关于分级基金和证券投资的心得。本次沙龙由人大本科生张心雨主持,嘉宾郑志勇先生专注于产品设计、量化投资、Matlab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于各种结构化产品、分级基金产品有着深入的研究。

以下为本期沙龙主要内容的回顾:

一、分级基金简介

将一份母基金分为风险收益特征不同两类(A/B份额)子基金。申购A份额的投资者偏向稳健投资,约定较低收益率同时风险较小;而积极型的投资者则购买B基金,利用母基金中A/B份额的配比从而获得一个杠杆,以小博大,承担较大风险获得更大收益。

二、分级基金的分类:

1)通过募集运作方式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基金采用A端由银行发行,B端开放发行的方式,通过固定的额度以及申购后封闭式的运作以获得稳定的杠杆,但缺乏套利机制。而后出现的开放式分级基金则是多采用均上市发行的方式较为灵活,通过上折、下折等方式来控制杠杆和保证A端收益率。

2)按投资方式及标的分类又有债券型分级基金和股票型分级基金;其中股票型分级基金分为主动式投资基金和指数型投资基金。

三、分级基金的发展

在2007年的牛市下,国投瑞银瑞福推出中国第一支分级基金。合计总共60亿,由银行销售A份额,券商销售B份额。B份额发行30亿。但因为牛市导致B份额十分紧俏,B迅速溢价。

2009年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售长盛同庆,彼时,投资者的由之前瑞银瑞福的经验认为B端会溢价,大都计划套利。一开始迅速卖出150万,而巨大的体量使得剩余需求减小,开盘后B并未涨,投资者纷纷止损抛售,导致B迅速跌停。因此长盛同庆的规模从成立时的147亿元大规模缩水至如今的11亿元,成为一支失败的产品。

此后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推出国投瑞银瑞和,首次引入配额转换。与前两种不同在于基金规模可变化,流动性好并且可以套利。然而2009年的市场并不好,而且由于没有平仓机制使得份额失衡,导致这一支分级基金也没能成功。

由于主动管理的缺陷显露,指数化管理(被动管理)在分级基金中被广泛运用,2010年就涌现出银华深证100、国联安中证100、申万菱信深证成指三支分级基金,它们都借鉴了曾经失败的瑞银瑞和的开放式思路,但这一次是成功的。银华深证100、国联安中证100有下拆平仓机制,保证A份额的收益率;申万菱信深证成指没有下拆机制,跌到一定程度后AB同跌。另一方面,所用指数不同,收益也会不同,由于2010年深证100比深成指跑得好,银华深证100迅速占领了市场份额,使其可以在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稳占市场规模的50%达4年之久。

2013年证监会规定了股票型分级基金的杠杆比最高只能5:5,使得分级基金对追求高杠杆高收益的投资者吸引力减小。于是银华等基金公司纷纷推出了可转债分级。历史有时是十分相似的,银华作为第一个推出可转债的基金公司,却没能获得成功。由于指数的收益率并不是很高,银华中证转债被后来的招商可转债迅速超越。

在投资标的上面,从股票型向债券型分级基金的创新并不太成功。同样对于A类投资者而言,股票型和债券型差不多,但是债券收益不如股票型,而对于追求收益的B类投资者则更加没有吸引力了。

四、产品设计要素

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级基金的设计上,先后出现过封闭式开放式两类,主动型被动型两类。如今绝大多数的分级基金采用的都是开放式被动型投资的架构,那么不同的指数(100,300,500)和不同的杠杆比率体现的就是不同的收益率,吸引力也就因此而不同了。

五、投资的见解

投资是一件结果的导向的事情,网上或者电视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股评、投资策略等等。但是投资并不像科学那样可复制,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别人成功的策略放到一个新的时点也许就是亏的。可转债分级很早就已经设计出来了,但是直到2013年那样的机会才发行,一举大获成功,这也是要择时的。国投瑞银瑞和最早开始的开放式分级基金没能成功反而让银华大捞了一笔,从而稳坐第一4年之久,可见并无什么一定正确的投资方法,只要最后能赚到钱你就是成功的,就如之后的可转债被招商反超。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在投资里,赚到就是赢家。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信证券、东兴证券、方正证券、中诚信托、京东金融、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有利网、IBM等高校学生、业界人士和创业者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嘉宾分享结束后,又有多人踊跃提问,对投资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发表/查看评论